1月26日上午,江蘇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,在位于南京的江蘇大會堂隆重開幕。大會主席團常務主席、省委書記婁勤儉主持大會,省長吳政隆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。
2021年省政府工作報告總結回顧了“十三五”時期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情況,并謀劃部署了“十四五”時期江蘇省工作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,以及2021年重點工作。
“十三五”時期
“蘇大強”GDP人均達12.5萬元
“十三五”時期,江蘇省經濟實力躍上新的大臺階: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萬億級臺階,由7.13萬億元躍升至10.27萬億元,人均達12.5萬元,居各省、自治區之首。
作為省會城市的南京,也為這份漂亮的“成績單”做了貢獻。2020年,南京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.48萬億元,經濟規模首次躋身全國十強。
作為“蘇大強”江蘇的省會城市,在過去的“十三五”,南京不僅是在圖“大”,更在謀“強”。
在2020年這個“十三五”的收官之年,面對外部形勢的復雜變化,特別是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,南京經濟總量逆勢上揚,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躋身全國前十。2020年第一季度,萬億GDP俱樂部城市中,南京是唯一經濟正增長的城市。
在經濟總量“大”的背后,是城市產業的“強”,是發展動力的“強”。五年來,南京形成1個5000億和4個千億級新興產業集群,農業現代化水平居全省前列。創新名城建設持續推進,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從2.95%提升至3.38%,高新技術企業數增長4.1倍。
在經濟之外,南京謀的“強”還是面面俱到的: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.1%;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和低保實現市級統籌;創成國家生態市、國家生態園林城市;獲世界文學之都、國際和平城市稱號……
未來五年,南京要成為常住人口突破千萬、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的超大城市。其中,高新技術產業產值要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54.5%,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4%左右,加快形成以創新為第一驅動力的增長方式,到2035年建設具有中國特色、時代特征、國際影響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創新名城。